组织理论 组织背后的核心要素 员工没有主人翁意识,工作不积极,不加班; 不同部门不能很好的协同合作,总是互相指责,甚至拆台; 大家想法不统一,总也拧不成一股绳; 团队氛围不好,大家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; 留不住好员工,优秀的人培养一阵子就要跳槽(创业)去了; 有哪些手段可以解决这些组织问题? 提升管理能力(领导能力、战略决策能力等) 调整组织架构、流程、制度(机制设计、利益分配) 优化战略目标的设定和拆解(KPI 考核) 组织文化建设(使命、愿景、价值观) 可这些“办法”总让人有些隔靴瘙痒 各种方案分属不同的领域,为何能解决同一类问题? 这些问题好像也没办法被解决,只能被改进; 难以定义一个组织“质量”指标,来衡量这些手段带来的改进程度 组织的本质是共情 组织是一群有共情的人尝试进一步获取共情信息的团体 考察一下这些组织 定期逛街的闺蜜、一起网吧开黑的同学; 孩子们的小团体; 帮派、社团、集会、论坛、粉丝群; 宗教、党派、学术圈; 旅行团、学校、企业; 构建一个好组织 组织究竟是什么? 如何构建好一个社群(BBS) 社群是解决共情需求的: 找到一个社群的核心共情话题,吸引对之感兴趣的人来; 鼓励大家多针对核心话题讨论聊天,提升共情的频次; 设立版主,把更有共情感的话题置顶,同时删除无关话题; 拉来更资深的内容创作者,提升核心话题的共情程度; 如何构建好一个社团 社团是线下实体组织,在信息的传播上,比线上(社群)可控但效率低: 社团一定要定期(高频)组织活动,在活动中也要尽量提升共情的频率;社团线下活动之余,还可以通过线上渠道提升共情频率; 在社团成员间,可以通过形成非社团主题的共情,提升社团整体共情; 社团好不好,看社团的组织能力;社团的组织能力,看社长的影响力; 如何构建好一个企业 好的企业应当也是一个好的社团: 公司的共情主题是什么?(使命愿景价值观) 老板是不是企业中这个共情主题的 KOL?(领导力来源于认同) 企业中做了哪些增加共情主题的工作吗?(企业文化) 企业中非主题的员工共情多吗?(公司氛围) 好公司的评判标准:员工能否感受到企业中的共情(非物质),进而感到很快乐? 如何构建一个好的国家 国家的共情是什么? 统一编码、内容、观点; 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国家领导人? 领导人需要是国家共情的 KOL; 经济未必能成就一个国家(晚清),或灭亡一个国家(新中国);但文化可以。 组织的“质量” 组织的本质是共情,组织“质量”的评估标准是组织(作为信息提供者)带来共情的能力: 共情信息的频率; 共情信息的共情程度; 组织具有群体性,所以一定会存在 KOL: KOL 才是组织实质的领导者; KOL 给组织成员提供的共情水平决定了组织的下限; 组织实战检验 根据理论,开始实操 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(企业 CEO),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?怎么检验? 团队协同出问题/团队氛围不好/组织成员没有积极性,这是谁的责任?用什么办法调整(是否方法不当)? 考察一下自己团队的组织共情建设: 核心组织共情(编码、共情、观点)有哪些? 共情频率如何?有什么组织保障? 对新员工(低共情员工)有哪些共情培养方式? 对有利/不利于共情的声音的处理方式? 看几个案例 组织问题不再扑朔迷离 组织成员贡献的意愿 员工为什么愿意加班?为什么应当有主人翁意识?为什么工作中要有更强的主动性? 所谓工作态度的问题,可以归结成:组织成员有多强的贡献的意愿: 贡献的意愿,意味着不满足功利动机(功利动机下不会贡献的); 获得足够的共情反馈,才能鼓励一个人用贡献的行为来获取更多的共情信息;另一方面,共情动机才促使一个人改变自己; 回归到具体的人,共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,可以是集体荣誉感,可以是事业感使命感,也可以只是职业精神,甚至“士为知己者死”; 成员间的信任和协同 成员间的信任和协同,依赖的不过是成员间的共情程度; 组织架构的调整,本质上调整的是小组织的范围,形成小团体的组织共情,以提升特定成员间的共情程度; 开会、团建、轮岗、“联姻”等等方法都可以提升相关成员间的共情程度; 组织中整体的组织共情越强,成员间的组织共情就越强; 相互补位是很难依靠制度来保障的。因为补位的发生,往往意味着未预期的状况,这种状况大概率是没办法事前约定或被熟练执行的。 老兵不死,只是凋零 谁是最有组织共情,最能维护组织共情,最能贡献共情内容的人?在组织中呆的更久的人; 组织未来的 KOL 也应当从组织中诞生; 绩效考核已经衡量了老兵的功利价值,但允许老兵终老,在组织中贡献更多的共情价值吧,这种价值是钱买不到的 不要用法律的方式对待道德 形成共情的方式是给予可共情的信息,而不是功利的奖惩; 用法律的方式对待道德,注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——共情是近期信息共情的均值,而不是某条信息的共情合格率; 通过 KPI 考核组织成员,永远没办法提升组织共情,甚至会更加糟糕。 阿里的月饼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管理手段在共情方面的滥用,带来了长期的不良影响。 从宗教看组织管理 从宗教组织中的现象来看: 宗教信徒都有强烈贡献的意愿; 宗教信徒间往往可以有很好的互信; 宗教建立的是一种高频度高质量的共情渠道: 定期做宗教信息(共情信息)的交流; 在编码、内容、观点上都会形成极高的共情密度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