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
前几日,在朋友圈看到前同事分享某大厂高管在 XX 创业营上开了一课《如何制定战略》,内容里有“使命、愿景、价值观”、还有“一颗心,一张图,一场仗”等行业黑话,而这两个话题凑一起,竟成了“从战略到执行的方法论”了。

什么是战略?战略到底是一门玄学还是一门科学?回想在老东家经历过的各个时期的“战略”,心有戚戚焉。

所以今天咱们就来硬核拆解一下:究竟什么是战略。

大而无当的“战略”

先讲三个关于战略的小故事:

优酷的战略

当初老东家收编某视频巨头时,后者的市场份额跌至第三,于是许多本部的精兵强将前去支援。

当时便面临着一个战略问题:在不差钱的情况下,如何重新夺回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?

就我参与阶段的了解,给出的答案是非常有该厂特色的解决方案:

  1. 技术上提升用户体验,将 crash 率、秒播率、带宽压缩率等等各项指标都做到行业领先;
  2. 通过个性化算法优化匹配效率;

这个战略有一个宏大(但我记不住)的项目名称。一年之后,各项指标都在大家 996 的奋斗下达成了,项目也召开了一个隆重地表彰大会,获奖的团队笑脸盈盈。

故事的结果大家都知道。

它的市场份额,相比于前两家竞对,又跌了不少。

打狗棒

之后不久,恰赶上了“猫狗大战”最激烈的那两年,于是老东家内部酝酿出一个核心战略,具体名称不重要,我姑且简单粗暴地称之为“打狗棒”。所有部门都在这个大战略下指定各自的战略,于是可以看到各个行业关于“打狗棒”的战略方案。

但令人意外的是,这个战略似乎只在 PPT 里彰显存在感。我们难以找到它在业务执行层面的体现。也就是说,有它没它,业务都在沿着既定的方向走。

菜鸟的战略

去年,跟快递公司有一些业务合作。某通的几个同学经常问我:菜鸟又出了什么什么战略,这个背后有什么思考?

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刚到菜鸟时,跟菜鸟的同学聊天,大家都在感慨:每年都在谈战略,甚至一年一个战略,但真心没啥战略。

这三个小故事可以让我们对大厂“祛魅”:哪怕是大公司,哪怕是高管,也不一定能制定出正确的战略,甚至,以个人经验来看,他们中真的懂战略的,不多。

正因如此,“打工人”才常常有一种误解:一说“战略”,就是大而无当、虚头巴脑、不知所云。与其关心高层的“战略”,不如关心关心业务的 KPI,毕竟这才真正关乎自己的钱包。

提示

这里的三个故事,其实并不是想抨击大公司病或者揭露所谓的高管内幕。更明确地说,没有想表达对高管不敬的意味(认真脸)。

高管的定义是高级管理者,是能够协同一个部门可能上百号人共同实现某个业务目标的领航人。但是,在战略这件事情上,执行能力强并不一定总能导向正确的方向,甚至会更容易形成偏见——我们擅长的部分就是最值得做的事情。

这可能也是老人们时常会谈,“将才”和“帅才”的区别吧。

战略是一门科学

公司的战略,几乎都是领导们开会商量出来的。

是不是战略就应该由领导来决定呢?从权力的角度出发,是的。但从逻辑的角度来看,这样的战略决策会导致一个主观性极强的决定。就好像你爱吃甜,我爱吃辣一样,无所谓对错。

可是回到战略执行层面来看,这种做法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:执行后发现和想象的不一样只能重新规划的;换了领导于是调整战略的;也有执行了一阵子终于松口承认战略决策失误的……

如果战略就是这样一个既不可靠又不能延续的东西,那何必还要考虑什么“战略”呢?

重要

战略不是收入证明,不是只有高管或者大公司才配谈战略,也不存在说大公司的战略就一定是对的、好的,或者高管看问题就一定高瞻远瞩,高屋建瓴;战略也不是玄学,不应该有那么多的拍脑袋,“我觉得”,或者所谓的经验之谈。

毛主席说:“战略问题是研究(战争)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。”战略应当是一门科学,它背后是有规律的,是可被描述和验证的。

在《营销的黑暗森林法则》一文中我做了一个铺垫:一定时期内,企业的竞争背后是一个零和游戏,企业发展是以抢占其他企业市场份额实现。

从而可以相对容易地理解战略的定义:

战略是指在相同投入的条件下,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的业务方向。

这个定义和我们直觉上对战略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,但是,其中有几个很核心的要点,却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。

“你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没有?”

“灵魂六问”(段子)

配钥匙师傅:你配吗?

算命先生:你算什么东西?

食堂阿姨:你要饭吗?

快递小哥:你是什么东西?

上海垃圾分拣阿姨:你是什么垃圾?

最有文化的还是网约车司机:你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没有?

关于战略,最核心的一个要点就是要看清自己所处的市场。不同的市场定位,战略打法会截然不同。

例如北京市和平里地区的餐饮市场,同全北京的餐饮市场,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形成的战略打法自然不同,最终达成的效果也会很不一样。

尤其是,不能自欺欺人地杜撰一个自以为是的市场。

示例

前段时间拜访了一家“无代码”的企业,企业的业务同学侃侃而谈“无代码”的美好前景,以及,“在‘无代码’的市场中,我们没有对手”。

可是,“无代码”这个概念自己就是一个市场吗?难不成发明一个不放鸡蛋的煎饼果子,就可以独霸“无鸡蛋煎饼果子市场”吗?哦,似乎说来也对,只是这样的“市场”很难说有什么价值。

正经地说,市场需要一个科学的定义以便于我们理解:具有需求可替代性的产品的集合,才构成同一个市场。

市场的范畴可小可大,例如火锅市场必然也可以延展到饮食市场。这个范畴的选择,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来抉择——不断成长的企业必然是不断扩大自己所在市场范畴的企业,让自己的产品可以在更大的范畴里解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,解决更多的用户需求。

“同样的资源,为什么要给到你?”

战略的价值衡量不是简单地拿结果说话,而要看投入产出比。

曾经参加的很多项目决策会,项目方会卖力地说:“我的项目具有什么什么价值,只要资源到位就好”。但上位决策者考虑问题的方式是:相同的资源,给到这个项目还是其他项目,哪一个能够获得更大的价值。

有价值的事情很多,但不代表有价值就值得(当下)做。或者说,战略决策,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各种选择进行优先级排序。

资源要优化配置的道理已是老生常谈,但放到自己身上,可能就成了“灯下黑”。

所以脱离投入产出比谈业务价值,就是耍流氓。

“大盘涨了,你的市场份额涨了吗?”

战略中值得在意的不是绝对价值,而是市场份额。

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市场中,赚钱了,证明不了你的本事,也许你就是风口上的猪呢。至少你的增长速度要超过大盘的增长,才是真的增长。换句话说,就是需要有市场份额的提升。

所以谈战略的时候,份额才是真实的价值。

淘宝内部很多项目都要赶着双十一上线,接着双十一的流量大爆发,就可以容易地拿到一个很好看的数字。但是这样的结果能证明项目的价值吗?谈战略时,自欺欺人真心没什么意思。

尤为重要的一点是,企业自身当下的市场份额对如何选择战略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。

小企业自然需要立足于发展,而大企业则需要考虑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。企业在不同阶段一定需要截然不同的战略选择。这也是很多成功的创业者,企业做大,就难以更进一步;而很多大厂的高管进入了初创企业也种种水土不服。

遗憾的是,很多优秀的企业都会将自己曾经的成功经验教条般地搬到新的阶段,造成战略方向的失误。这可能就是大部分企业最难的地方——让体验过成功的团队否定现状,这一定是很不愉快的感受。所以对未能跨过这一步的“成功过”的企业,只能对他们的曾经表示“respect”,然后摇一摇头,用前同事的话来美化一下这种失败——“优秀是卓越最大的敌人”

结语

战略是一门科学,而不是什么形而上的东西。所以战略不是高管或大厂的专属,而是值得每个人去思考和掌握的方法。

作为一门学科,给出“战略”的定义,正是开启科学发展方向的基础——有了定义,我们才知道战略不能空谈,必须要在看清自身所处的市场、自身的市场份额、自身的投入情况的条件下,去考虑各个业务方向的投入产出比

这句话,也是今天想分享给大家的道理。

至于怎样制定战略?我还有一个关于“竞争策略”的研究,相对深入地分析了这个问题,以后有机会可以继续庖丁解牛。